青山掩映下的黃石市黃石港區王家里社區,有一股強勁的“好家風”在社區蕩漾,滋潤百姓心田,傳遞社會正能量。
近幾年來,王家里社區以家風文化為黨建品牌,圍繞家里人、家里事、家里情、家味道培育家風文化,通過抓家風促民風、樹典型帶全面,促進社區風氣的根本好轉。
在家風文化的熏陶下,如今的王家里社區居民甘于奉獻的多了,助人為樂的多了,關愛他人的多了,積極進取的多了,到處呈現出文明新風尚。
崇德向善“家里人”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這是王家里社區黨委在家風文化中所倡導的目標。
王家里社區共有2726戶、6798人、7個網格支部、231名直管黨員。社區黨委通過市民學校教育、模范典型言傳身教等形式,教育引導居民群眾誠信做人、誠實待人、關愛他人、樂于助人。
李惠蘭是華新小區148號樓樓長,她把整個樓棟居民看著是一家人,每天要對樓棟進行一次巡查,發現不文明現象便及時勸導。在她的努力下,樓棟衛生越來越清潔,居民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李惠蘭因此被居民稱為“文明使者”。
居民程來喜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有一顆崇德向善的心。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程來喜挺身而出,每天忙著測體溫、查車輛、填表格、防疏漏,用實際行動詮釋德善之光。
也正是有了一批像李惠蘭、程來喜這樣崇德向善的“家里人”,帶動了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每個人都視社區為家,社區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夫妻相敬、舉案齊眉;婆媳相讓、一家和氣;尊老敬賢、愛幼樂施;鄰里寬容、相互關愛;舉止穩重、語言文明等,都是社區無處不在的文明新風尚?!鄙鐓^黨委書記余林杰欣慰地說。
協力共辦“家里事”
“社區是一個大家庭,家中事需要大家共同來辦理?!蓖跫依锷鐓^黨委向居民群眾發出倡議。
華新小區是個老舊小區,下水管網經常堵塞,老黨員陳長江經常去疏通。一次,他在疏通時被污水噴了一身,大家勸他回家去換身衣服,他說沒事,先把大家的煩心事解決好。
在共辦“家里事”中,黨員和志愿者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正月初七普降大雪,積雪將牛頭山小區的通道堵塞。一大早,老黨員伍惠芳、張運齊等帶著居民投入到清掃積雪行動中。直到清出了一條安全人行通道,他們才感覺到肚子餓了。
供電家屬樓路燈因故“失明”,80多戶居民晚上出門不便。老黨員劉福華多次跑供電部門協商,30多盞路燈安裝到位。
為更好地辦好“家里事”,王家里社區還成立100多人的便民服務隊,通過微信點單、志愿者跑腿的方式,義務為有訴求的居民集中采買、維修家電、打掃衛生等服務。去年以來,服務隊為居民開展志愿服務上千次。
互幫互助“家里情”
王家里作為一個老舊社區,老年人口比例較高。針對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社區黨委除了在政策上給予關愛幫扶外,還發動廣大居民群眾關愛、陪伴老年人,降低他們的孤獨感,增進他們的幸福感。
供電小區老人潘美桂的子女長年不在身邊,鄰居胡光明經常上門看望她。特別是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胡光明幾乎天天上門給老人做衛生,幫助購買生活用品,讓老人深受感動。
去年夏天,居民黃應軍身患重病被送進醫院救治,而住院費用讓他一籌莫展。小區居民得知這一消息后,自發捐助愛心款1.2萬元,幫助黃應軍渡過難關。這種濃厚的家里情義,讓黃應軍十分感動:“生活在王家里社區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p>
獨居老人柯國華眼睛殘疾,生活難以自理。社區網格員張國榮長期幫助購買生活用品,社區殘聯專委韓建平經常上門了解他生活情況,下沉黨員陳鵬定期上門陪他聊天,大家早已把柯國華當成家人來照料。
王家里社區每年會開展“愛心手環,溫暖回家的路”活動。黃手環將老人親屬信息儲在二維碼中,一旦發現老人走失,可以通過二維碼聯系其親屬。幾年來,社區通過黃手環,先后幫助10多位走失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孝順和諧“家味道”
王家里社區黨委認為,營造家庭良好的家風家教,不僅能教育好下一代,還能帶動社區民風的好轉。為此,社區定期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課堂,教育居民在家孝敬父母,爭做好兒子、好媳婦、好后代。
居民祝愛枝的婆婆長年臥床不起,而丈夫又長期在外工作,照顧婆婆的重任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祝愛枝給婆婆洗澡、洗頭、洗衣服,一天三餐端到婆婆床前。這樣的精心照顧持續了七八年。去年底,婆婆去世,祝愛枝把婆婆的后事料理得非常周到,鄰居直夸這樣的兒媳比女兒還孝順。
章雯的父親患有殘疾,母親又沒工作,面對貧窮的生活環境,章雯從小就立志好好學習,長大后回報父母和社會。為減輕家庭負擔,章雯在讀大學時就勤工儉學。去年大學畢業后,章雯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她用第一個月的工資給父母買了許多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為將孝順和諧的“家味道”發揚光大,前不久,王家里社區舉行了今年第一季度家風文化宣講,8位宣講成員分別是“孝道家風”“文明家風”“誠信家風”“敬業家風”的先進代表?!拔拿骷绎L”代表崔軍以“風正民心順家和萬事興”為題,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好家風的含義。 (黃石日報 記者 吳高斌)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備180252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