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面加強來鳳縣各村基層社會治理,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決“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落地性不強、村民主體缺位、民主管理水平不高、村級組織號召力趨弱等問題,提高村級管理服務效率和水平,構建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來鳳縣民政局通過項目購買服務,支持恩施州五彩社會工作服中心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各鄉鎮、村兩委的配合下,結合來鳳縣各村實際,引入自主研發的微信小程序“時光物語”村級事務管理系統,有效量化全村各類對象日常行為表現,以積分催生動力,實現鄉村治理有效。
積分超市”兌換商品
一、實行積分管理,助推基層治理
一是采用了三上三下“六步修訂法”優化村規民約。推行民主管理,堅持民主協商,利用卡規打簽、開放空間會議技術等,組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等重新民主商議村規民約,按照“收集群眾建議、征求意見、統一村民思想、召開村民大會、村民簽字表決、試用一年”的工作步驟優化村規民約,并將村規民約量化成可考評的細則。然后通過“搜集民意、集體討論、做通工作、修訂完善、表決簽字、規約試行”的步驟確定最終的村規民約,在村內粘貼公示。
二是制定了積分細則,激勵村民執行村規民約:
1.積分制定。采用“一戶一檔”的形式建立積分檔案,通過參與“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評比”等村規民約內容以及參與志愿服務,全面量化出工出力、責任義務、誠實守信、家庭美德等村規民約內容,通過提議、商議、審議、決議、合議等“五會”為基礎,初步制定“積分管理制度”,并合理設置獎勵和處罰措施,實行“一事一記錄、一月一統計、一季一公示、半年一評比、一年一總結”,堅持量分到戶、打分到人。
2.積分認定。積分認定采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同步進行。線上通過“時光物語”積分平臺,采取個人申報、管理人員后臺審核、平臺及時更新個人積分情況的方式進行認定;線下通過個人申報、群眾推薦、檢查評比、事務交辦和表彰通報等手段進行積分匯總,然后由各村積分管理工作小組每月對居民積分進行審核認定,認定結果在每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進行公開,一季一公示。每季度將村民的積分情況在社區公示欄進行公示,接受廣大居民的查詢、監督。居民對積分有異議的,可進行反映,經調查核實后,根據調查情況作出處理。
3.積分運用。截止目前全縣各村累計兌換分值最高為三胡鄉石橋村,村民通過參與各類活動累計總積分達到一萬多分。村民可用積分兌換三類物品或服務,第一類:實物兌換,由市場主體贊助、政府部門補助等形式在村委會建立了“積分超市”,本人、家庭或單位成員可以憑積分到“積分超市”兌換商品,如油、米及其他生活用品。第二類:評優表先,把申報的各類“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優秀黨員”“道德模范”“先進合作社”“文明商戶”“先進組織”等榮譽稱號與積分兌換掛鉤,獲得此類榮譽的對象必須是參與積分制,且排名靠前的。第三類:享受激勵政策服務,在同等條件下,參與積分制且排名靠前的村民、家庭或單位可以優先享受各種社會服務,比如外出參加技能、產業發展、市場經營管理等培訓、考察。
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二、倡導全民參與,助推生態宜居
助推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同時積極推進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間,從公共衛生環境、房前屋后環境、廚房洗手間垃圾箱改造等,助力落實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 三年行動計劃。具體開展的服務如下:
一是宜家居。與村兩委、志愿者等組成合力團隊,定期進行人居環境治理相關宣傳,提升村(居)民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定期舉辦房前屋后環境整治、房屋美化、公共環境衛生等評比大賽,結合積分兌換制度,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把打造、保持良好的人居環境理念深入人心并內化與行?! ?/p>
二是護家園。組織志愿者團隊,形成團隊分工,常態化開展植樹造林、公共設備定期檢查、報備、維護,公共交通要道定期巡查等相關志愿服務,倡導村民通過“捐義務工”的形式,參與公共環境衛生整治與護理,培養“人人都是村主人”的主人翁意識,營造齊心協力,共創美好家園的和諧氛圍。
“轉轉工”動員宣傳大會
三、鞏固思想基礎,助推鄉風文明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社會工作“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理念,結合來鳳縣傳統民族文化、風俗人情等,采取符合農村、農民特點的有效方式,完善積分管理制度,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
一是傳民俗。傳承土苗傳統農耕文化,帶領村民挖掘、回憶優秀傳統民俗,通過老人口述史、印象畫冊等形式將其進行記錄、整理與展示,助力文化傳承。
二是老鄉情。根據村民需求,組織、建立村民自治互助組織,開展插秧、采茶、施肥、鋤草等農活互助,同時探索了鄰里互助養老體系建設,幫助居家老人在農村就能獲得生活照料、安全保障、文體服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做到戶戶有人關心、人人有人照應、事事有人幫忙。增進了鄰里感情,促進鄰里溝通,形成“一人事全村幫、全村事全村為”的和諧鄉村氛圍。截止目前來鳳縣各村開展了“轉轉工”等農活互助近百余場次。
三是樹家風。依托于村規民約、運用積分管理的加減分原則,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倡不整無事酒、不鋪張浪費、對老人厚養薄葬等優良作風,同時倡導村民樹立文明家風、形成家訓家規,并推動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四是助幼殘。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通過入戶探訪了解根本需求,為三留守人員、高齡、獨居老人、殘疾人員及其他困境人員提供社會工作個案、小組、社區專業服務,同時積極鏈接社會資源,調動社區愛心與志愿服務力量,助力了其問題的緩解,促進其發展。
五是串家寶。宣傳和學習本土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故事、典型故事等,同時積極踐行村規民約,讓更多傳統手藝及典型人士的事跡更加廣為流傳,同時培養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六是創新顏。以社工站為陣地,打造村民活動、交流平臺,并為其提供情感支持、經驗分享等渠道,構建和諧支持網絡,促進構建和諧鄰里氛圍,增加自身價值感與榮譽感。
七是禮殯葬。協助村支兩委開展了農村殯葬改革,引導文明喪葬、文明祭祀,禁止修建大墓大碑和散埋亂葬,形成文明、禮儀的喪葬與祭祀習慣。
社工入戶進行政策宣傳
四、成立自治隊伍,助推村規民約
通過孵化、增能組織,建立各村基層自治組織,促進鄉村自治工作持續開展。
一是鎖定目標群體。利用開放空間會議技術,組織村志愿服務隊或其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等,進行項目推介。
二是需求調查。利用茶館會談技術,通過卡歸打簽的方式進行鄉村治理相關討論,從而調查他們的服務意愿。
三是制定積分清單、兌換清單以及行為公約。在社工的帶領下利用卡歸打簽的方法制定積分清單并落實行動團隊;制定兌換清單合并為統一標準,讓村民們明白參加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或志愿者隊伍等社區組織的意義;最后制定行動公約來保證各理事會與志愿者團隊行動的有效性與一致性。
四是制定行動方案。在黨小組成員的帶領下,社工采用531打分法引導各團隊成員分別制定出行動方案,保障方案的可實施性以及持續性。
五是增能領袖。根據制定出來的行動方案依次開展1-2活動,此時社工也要參與活動,便于觀察理事會及志愿服務隊領袖人物的能力情況;采用1+X方法繼續開展3-5次活動,此時社工半退出,由領袖人物帶領大家來開展活動便于增強領袖的能力,為后期社工撤出奠定基礎。
六是制定理事會及志愿服務隊章程。此時社工全退出,讓領袖依次發表自己的感言,然后讓其他成員發表自己的感言,并采用卡歸方法制定出團隊的章程(領袖分工、職責等)。
截止目前,運用以上社區社會組織孵化的方式,五彩社工已經孵化了來鳳縣三胡鄉石橋村、桐子園村、安家堡村“轉轉工”村民自治互助會、老寨村村民志愿服務隊、護學志愿服務隊等多支村民自治互助組織。通過積分制管理,有效的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挖掘了村民的自身潛力,吸引了無數村民自發參與公共事務,促進了鄉村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湖北省農業農村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備18025215號